公共课看似难,实则简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南
对很多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来说,公共课的考试通过率比较低,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每次考前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复习和准备,然而分数出来后,结果往往不如人意。今天,我就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习心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试卷的构成以及分值分布。试卷的卷面分值一共是100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有25个题目,每题2分;第二部分为简答题,有5个题目,每题6分;第三部分是论述题,总共20分,3道题目选作两题,如果3题都作答,只批阅前两题,每题10分。 
那么,我们了解试卷情况以后,再来重点分析一下教材。 首先何为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再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个过程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在这一百七八十年中,中国横跨了三个世纪。在这三个世纪中,我们的祖国经历了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去了解和铭记的。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的教材一共有十个章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面对这十个章节,我是怎样来让学生轻松而又准确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重点呢?时间飞逝,回想起我辅导过的自考生不低于3000人。这些考生当中,有的是第一次参加近代史的考试,有的是重复补考的考生。在我的辅导后,基本都能顺利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我每每走进不同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去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所遇到的考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层次,发现相当一部分人都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并且对历史不感兴趣。我就拿2018年10月份考试前去苏州傲峰教育辅导近代史为例,当我踏进他们的多媒体教室时,200多双渴望的眼神在望着我,感觉压力山大。在我投入状态上课时,问了部分学生对近代史的了解,结果让我非常失望。这些考生不仅对历史知识缺乏,而且对这门课的考试很头痛。后面通过我的辅导,配合给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最后大部分人都顺利通过了考试。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我们虽然没有题库,但是出题组是严格按照教材的大纲来命题的,所以考生复习的时候切忌不要脱离大纲,按照大纲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备注:教材中的“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部分就是考试大纲)
通过对历年真题试卷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单选题的考点集中在前六章。简答题的知识点集中分布在第三章到第八章,论述题的知识点则集中分布在第四章到第九章。 有了以上考点的分布规律,再结合下面的复习和答题方法,相信大家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案。 首先,对于选择题,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时间、历史事件、人物对应梳理和记忆。在答题的时候冷静读题,把握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人物、事件等 其次,对于简答题,要梳理出各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应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内容,以及对未来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答题的时候看清题目的要求,字迹工整、调理清晰、答案不少于三条。 最后,对于论述题:考生要学会对各历史时期重大事件、重大会议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一些重要伟人的思想进行理解记忆;并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论点论据并用,一定要对论点展开详细的论证。
中国近现代史的备考需要通过平时的不断积累、梳理、记忆和应用,不是靠简单的一日之功就可以完成。所以各位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端正心态,学会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兴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所以考生们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培养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的祖国、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那么,你会发现,学习这门课也是充满了乐趣的。在此,祝福每一位在自考道路上坚持不懈的考生学有所成,早日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