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第三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二)中心性
(三)补充区域
(四)商品服务范围
(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六)中心地的等级
(七)经济距离
三、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第四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一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一)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一)企业空间增长过程
(二)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三)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二)集中于边界地区
(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
(一)R&D的过程特点
(二)R&D的区位要求
(三)R&D的区位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一)全球集中生产型
(二)市场地生产型
(三)专业化生产型(四)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一)广泛性
(二)层次性
(三)区域性
(四)多面性
(五)差异性
(六)时间性
二、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政治背景
(二)结构状况(三)相对地位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
(二)产业功能分类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一)主导产业选择
(二)关联产业配套
(三)基础性产业配套
(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有两个,一是市场机制,另一个是政府干预。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一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3.霍夫曼定理。
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佛里得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
(2)过渡阶段。
(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一)区位指向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三)空间近邻效应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一)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农区的经济发展
(二)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区的社会进步
(三)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二)技术创新引导和变消费需求
(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二、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二)经济域综合体的特点
(三)经济域综合体的类型
第三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一)经济区的概念
(三)经济区的类型
二、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概念
(二)经济类型区划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一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一外国理论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二、区域分工理论
要素禀赋学说
三、区域合作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区域合作的类型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发展历史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进步
(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二)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三)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四、国际经济协调
第三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第四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一、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
(一)汽车工业发展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制约
(二)汽车工业发展受综合工业水平制约
(三)受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制约
(四)受关税等国家政策的影响
(五)汽车生产进一步集中、新汽车产品开发分散化并布
(六)经济全球化使汽车工业集聚效应日趋显著
第二节 电子工业
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
(一)半导体工业
(二)消费性电子工业
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
(一)半导体产业
(二)消费型电子产品
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
(一)半导体工业
(二)消费性电子工业
第三节 服务业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业和就业结构的演替
(二)职工收入增加和劳动时间缩短及闲暇时间的增力
(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二、现代服务业特征
(一)内涵日益丰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特点
(二)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节 新产业区研究
(一)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
(二)新产业区的类型
第二节 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第三节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