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 124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共分11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了解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2.理解可持续发展观、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 3.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技术方法;掌握水、区域大气、土地资源、固体废弃物、城镇环境等的管理与规划的基本内容; 4.熟练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环境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这五门课程可以帮助应考者理解各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掌握各种规划方案的制定方法。是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与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或专业基础理论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任务和类型;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作用与发展趋势 2.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特征和类型。 3.熟练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2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课程内容 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及其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了解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 2.掌握:符合生态系统的特点、结构、功能。 3.熟练掌握: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3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一)课程内容 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 2.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3.熟练掌握: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内容。 第4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课程内容 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 2.掌握: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 3.熟练掌握: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第5章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一)课程内容 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 2.掌握: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 3.熟练掌握: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6章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 (一)课程内容 阐述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2.掌握: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 第7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不作要求) 第8章 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 (一)课程内容 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2.掌握: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 第9章 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 (一)课程内容 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2.掌握: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第10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不作考试要求) 第11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一)课程内容 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二)学习要求 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 2.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掌握:要求应考者应该掌握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如简答名词和概念等有关内容。 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基础知识和应用等。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尚金城等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帮助自学应考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5%;“熟练掌握”为35%。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等类型(见附录)。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20分) 如:按特性,固体废物可分为普通废物及( )。 (1)工业固体废物 (2)农业固体废物 (3)医疗废物 (4)危险废物 二、名词解释(15分) 如:水环境承载力。 三、简答题(30分) 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三种类型。 四、计算题(25分) 如:采用箱式模型计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五、问答题(10分) 如: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