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169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020 广播电视概论 南京师范大学编(2017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学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广播电视概论》主要以当代的视角,全面梳理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今天的发展历程;阐述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揭示当今媒介新技术对广播电视行业变革的深刻意义;介绍广播电视业务的最新发展动向;解析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经营与管理;探析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发展之路,全面、系统地展示最新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全貌。 二、课程目标 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使广播电视的传播观念和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面临着根本性变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危机,也重写了媒介共生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要求应考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对广播电视媒体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具体达到以下的要求: 1.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及工作原则;认识广播电视传播的伦理内涵; 2.了解世界及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全媒体时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趋势; 3.熟悉广播电视的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基本原理;熟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等节目的形态和要求;熟悉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经营和管理,从而具备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业务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广播电视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以新闻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同时又涉及到新闻学的基本业务知识。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传播学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及结语;次重点为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一般内容为导论和第九章;本课程的难点主要在于一些章节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联系紧密,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第五章和第九章,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认真领会和感悟。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识记”、“领会”、“掌握”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识记:要求考生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2.领会:要求考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正确表述。 3.掌握:要求考生在对本课程的知识在识记、领会的基础上,能进而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要求。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导论 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导论的学习,了解学习广播电视概论相关内容是为了:理解广播电视媒介运作的基本知识;提升广播电视媒介的素养;认识到全面研究广播电视媒介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眼光和视野。 二、课程内容 1.对广播电视媒介运作宏观理解的意义 2.提升广播电视媒介素养的意义 3.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广播电视媒介的工作者;②全面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的路径。 领会:①对广播电视媒介运作宏观理解的意义;②提升广播电视媒介素养的意义。 掌握:①对广播电视媒介感性直观思考的具体内容;②理解社会学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的主题;③传播学对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意义。 四、本章关键问题 学习广播电视概论相关内容的意义是什么?全面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为什么会需要跨学科的眼光和视野? 第一章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世界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轨迹,了解广播的诞生与发展;电视的诞生与发展;认识广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传播技术的进步轨迹 1.克服空间限制的需要 2.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的需要 第二节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轨迹 1.广播技术的发展 2.电视技术的发展:图像和传播能力的双重进步 第三节 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1.广播事业的发轫 2.广播管理体制的形成 3.广播业务的早期发展:兼容性的发挥 第四节 广播的黄金岁月 1.“大萧条”对广播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广播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五节 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1.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2.广播媒介的应对策略和持续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领会:从历史进步角度理解广播电视媒介。 (一)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传播技术的进步轨迹 识记:①媒介技术的发明得益于人类内驱动力的作用;②电子传播。 领会:①“电”用于传播的意义;②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模仿行为的进化。 (二)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轨迹 识记:①无线电的发明;②无线电报的发明;③收音机技术的发展;④光电效应;⑤荧光效应;⑥机械电视和电子电视的发明。 领会:电视记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 (三)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识记:①人类第一次广播播音;②广播事业的诞生;③早期的广播文艺节目。 领会:早期的广播新闻。 掌握:世界上三大广播电视体制。 (四)广播的黄金岁月 识记:①广播传播的基本特性;②炉边谈话。 领会:经济危机对广播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广播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领会:①电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②电视媒介的艺术兼容性。 掌握:广播媒介面对电视挑战的应对策略。 四、本章关键问题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轨迹是怎样的?广播事业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经济危机和第二次大战对广播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电视新闻的出现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广播媒介是如何应对电视的挑战的? 第二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了解旧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了解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及新世纪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1.清朝时期的电报事业 2.北洋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 3.民国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 4.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第二节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挫折 1.“十七年”间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概况 2.“文革”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挫折和曲折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腾飞 1.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与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改革的起步 2.改革开放与中国广播事业的两次变革 3.改革开放与中国电视事业的腾飞 4.新世纪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发展历程的特色。 (一)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识记:①清朝时期的电报事业;②北洋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③民国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领会:①外国人在中国办广播电台的历史意义;②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二)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挫折 识记: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②全国电视网;③彩色电视及有线电视的出现。 领会:①“十七年”的广播事业取得的成就;②中国电视诞生的时代背景;③广播对“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的宣传;④广播电视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腾飞 识记:①四级策略;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③文人电视的崛起;④九三变革;⑤《快乐大本营》;⑥《南京零距离》;⑦央视新闻频道。 领会:①1976年至1978年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的发展变化;②30多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是其功能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历史;③影视分家凸显电视自身的娱乐功能;④广播电视广告的传播;⑤中国广播事业的两次变革;⑥1993年电视纪实语言的突破性改革;⑦中国电视娱乐化的浪潮;⑧音乐广播的“模式化播出”;⑨中央电视台在新世纪的变革与发展。 掌握:①广播应对电视挑战采取的办法;②20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的特征;③电视运营体制的变革;④新世纪影响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因素;⑤新世纪广播的变化与发展;⑥央视新闻频道的运作原则;⑦地方电视台发展策略;⑧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冲击和影响。 四、本章关键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有何特色?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是如何发展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是如何腾飞的? 第三章 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技术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了解不同的广播电视运营体制及其特点;了解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影响;认识“媒介英雄”在广播电视媒介变革时期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 1.技术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量。 2.互联网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影响深远。 第二节 体制的类型决定广播电视媒介运作的基本理念 1.国家经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 2.公共机构型的广播电视运营体制 3.商业型的广播电视运营体制 4.国营和商业并行不悖的中国当代广播电视体制 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外部资源 1.“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造就的“文人电视” 2.市场经济大潮造就的商业电视 第四节 作为"媒介英雄"的个人是广播电视媒介变革时期的重要因素 1.爱德华·默罗和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诞生 2.中国电视“九三变革”中关键人物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 领会:技术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 掌握:互联网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体制的类型决定广播电视媒介运作的基本理念 识记:①国家经营型;②公共机构型;③商业型。 领会:①决定广播电视体制内涵的因素;②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③公共机构型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④公共机构型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问题;⑤我国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掌握:①商业型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②我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文化调整采取的方式。 (三)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外部资源 领会:①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文化特色;②20世纪80年代电视纪录专题片的特点。 掌握:①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的特点;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电视界的变化。 (四)作为"媒介英雄"的个人是广播电视媒介变革时期的重要因素 识记:①爱德华·默罗与广播新闻直播节目;②孙玉胜与电视制片人制;③陈虻与纪录片栏目化。 领会:柴静与感性传播的电视纪实语言。 四、本章关键问题 为什么说技术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为什么说互联网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介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不同体制类型的广播电视媒介在运作理念上各自有哪些特点?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广播电视媒介传播内容有哪些影响? 第四章 理解声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声音的物理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了解音乐性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了解语言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声音的属性 1.声音的物理属性 2.声音的心理属性 3.声音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 音乐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1.何谓音乐性声音 2.理解广播传播中的音乐性的声音 第三节 语言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1.声音和语言 2.理解广播中的语言性声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声音的属性 识记:①声音的物理属性;②声音的心理属性;③热门音乐系统。 领会:①人对声音的联想;②声音的社会属性;③音乐电台遵循的收听率法则。 掌握:热门音乐系统的性质及其编排原则。 (二)音乐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识记:①广播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②广播中音乐性声音;③语气;④语言的节奏。 领会:①声音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②从心理属性上划分声音的类别;③音乐性声音;④广播工作者的语气表达。 掌握:①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②语言的音乐性作用;③声音的节奏类型。 (三)语言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领会:①规范的广播口语表达的特点;②语言性声音最主要的功能;③规范的广播口语的标准。 掌握:①广播语言所遵循的原则;②广播语言口语化传播的特性。 四、本章关键问题 什么是声音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广播电视传播中是如何使用音乐性的声音的?广播电视传播中应该如何使用语言性的声音? 第五章 画面传播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图像传播的魅力;了解流动图像的叙事功能和抒情功能;了解声画互动的魅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图像传播的魅力 1.单独图像的传播特性 2.受众感知图像的快乐:图像传播的魅力之源 第二节 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1.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一:长镜头 2.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二:叙事蒙太奇 3.流动画面的画面说理的可能:关于理性蒙太奇 4.流动画面的抒情:长镜头的震撼力和表现蒙太奇 第三节 声画互动的魅力 1.声画组合的两种模式 2.声画互动的魅力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图像传播的魅力 识记:①单独图像的传播特性;②图像符号的认识论功能;③图像传播的美学功能。 (二)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识记:①人类制造和传播图像的发展逻辑;②图像的纪实模式;③图像的技术模式;④长镜头;⑤蒙太奇;⑥理性蒙太奇;⑦镜头调度;⑧剪接率。 领会:①图像的传播功能;②长镜头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③长镜头在叙事方面的优势;④叙事蒙太奇所遵循的原则;⑤电视的说理方式;⑥画面抒情的类别;⑦影响抒情的画面形式要素;⑧场面调度的层次。 掌握:①镜头明暗色调的心理体验;②画面流动速度对抒情的作用;③色调和镜头速度所表达的内涵。 (三)声画互动的魅力 识记:①声画合一;②声画对位。 领会:声画组合方式在影视传播中的魅力。 四、本章关键问题 图像传播的魅力是什么?流动的图像是如何叙事和抒情的?声画组合方式在影视传播中的魅力何在? 第六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节目与栏目的区别;了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栏目化的优势及新闻节目的核心元素;了解广播新闻的优势;了解广播新闻信息采制的特殊性;了解不同体裁的电视新闻报道样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从“节目”到“栏目” 1.节目和栏目的概念 2.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化的优势 3.新闻节目的核心元素——新闻价值 第二节 广播新闻节目 1.广播新闻的优势 2.广播新闻信息采制的关键:有逻辑的新闻叙事和现场音响、同期声的录制 3.广播新闻编排的原则:冗余度的控制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 1.电视短新闻 2.电视深度报道 3.电视新闻评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短新闻;②深度报道;③新闻评论。 (一)从“节目”到“栏目” 识记:①节目;②栏目;③新闻价值。 领会: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一档栏目的根本原因。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化的优势。 (二)广播新闻节目 识记:①广播消息;②广播特写;③广播评论;④信息冗余度。 领会:①广播新闻传播的优势;②广播新闻信息采制的关键。 掌握:广播新闻编排的原则。 (三)电视新闻节目 识记:①电视短新闻;②典型镜头;③声画合一;④电视深度报道;⑤电视新闻评论。 领会:①电视深度报道采制的关键点;②电视新闻评论的特色。 掌握:①电视短新闻的采制要点;②电视新闻评论采制的关键点。 四、本章关键问题 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化的优势是什么?广播新闻传播的优势在哪里?广播新闻信息采制有何特点?广播新闻编排的原则是什么?各类电视新闻报道采制的关键点各自是什么?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广播音乐节目的功能、特点;了解广播剧的特点及创作要旨;了解电视音乐栏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游戏节目的特点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广播文艺节目 1.广播音乐节目:音乐与广播结合的形式 2.广播剧 第二节 电视文艺节目 1.电视音乐节目 2.电视综艺节目 3.电视游戏节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类别。 (一)广播文艺节目 识记:①广播音乐节目的功能;②世界广播剧发展简史;③中国广播剧发展的四个阶段。 领会:①广播音乐主持人在音乐节目中的作用;②音乐、音响在广播剧中的功能。 掌握:①音乐产业与广播媒介发展的互动;②广播剧创作的要旨。 (二)电视文艺节目 识记:①电视文艺节目的类型;②电视音乐栏目;③电视游戏节目。 领会:①音乐电视创作:声画关系的把握;②音乐栏目的策划与结构;③电视综艺节目与电视游戏节目的区别。 掌握:①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和传播优势;②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作用;③电视游戏节目的特点。 四、本章关键问题 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在音乐节目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音乐产业和广播媒介是如何互动发展的?电视综艺节目有何特点和传播优势?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是什么?电视游戏节目有什么特点? 第八章 广播电视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广播电视媒介广告经营;了解广播电视媒介节目的市场营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广告时段的市场营销 1.何为市场营销 2.广播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 第二节 广播电视媒介节目的市场营销 1.节目流通市场 2.收费频道的市场营销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领会:广播电视媒介的经济属性 (一)广播电视媒介广告时段的市场营销 识记:①市场营销;②广播收听率;③收视率;④接龙模式;⑤插花模式;⑥千人成本。 领会:①广播电视媒介的营销是“注意力”的营销;②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办法;③广播电视媒介的销售渠道。 掌握:①广播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②提高节目质量往往不可控的原因。 ③广播电视机构的促销手段。 (二)广播电视媒介节目的市场营销 识记:①制播分离;②分众传播。 领会:收费频道的市场营销。 掌握:收费频道信息策略的主要内容。 四、本章关键问题 为什么说广播电视媒介具有经济属性?广播电视媒介广告时段是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的?广播电视媒介节目的市场营销是怎么进行的? 第九章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伦理及现代伦理的内涵;了解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伦理的含义 1.伦理的社会功能 2.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宏观背景——现代性伦理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中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内涵 1.传播内容的真实 2.对传播当事人的保护 3.对受众尤其是特殊受众的保护 4.对社会进步的责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伦理的含义 识记:伦理的社会功能。 领会:广播电视媒介传播伦理建构的基础。 (二)现代社会中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内涵 领会:①广播电视媒介伦理的内容;②广播电视媒介的社会责任。 掌握:①电视新闻记者伦理缺失的社会危害;②电视中成人化信息对儿童的伤害。 四、本章关键问题 广播电视媒介伦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广播电视媒介从业者伦理缺失会带来社会危害?电视中成人化信息对儿童会造成哪些伤害? 结语 走向未来的广播电视媒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从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两个方面了解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新动向;了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广播电视媒介的挑战。 二、课程内容 1.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 2.社会文化的变迁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手机广播。 领会:①网络技术对广播电视接收行为的影响;②视频网站对传统电视台的冲击;③广播电视媒体的媒介融合之道。 掌握:①互联网技术对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②现代通讯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③社会文化变迁对广播电视媒介内容和相应文化的影响。 四、本章关键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接收行为的影响是什么?视频网站对传统电视台造成了怎样的冲击?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讯技术使广播电视传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说社会文化的变迁会对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广播电视文化产生影响?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孟建、黄灿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即包括基本理论,又有具体的专业业务知识。应考者学习时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实际来思考和理解课程的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应该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你可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并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20%,“领会”40%,“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 ) A.瑞金广播电台 B.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C.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D.红色中华广播电台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2至5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全面研究广播电视媒介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眼光和视野,主要包括的学科有( )( )( )( )( ) A.传播学 B.社会学 C.信息工程学 D.符号学 E.政治经济学 三、名词解释 制播分离 四、简答题 简述电视新闻评论的特色。 五、论述题 试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电视界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