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 《经济管理》是为非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设置本课程可以使应考者比较广泛、系统地理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各种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学的实质问题与研究方法;几种常用的经济数学模型;管理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的关系比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经济管理概览 一、资源的稀缺性 二、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 三、市场经济 四、计划经济 五、组织与管理 第二节 经济学简史与研究方法 一、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管理学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一、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管理学特征与研究方法 三、管理学、经济学与相关学科比较 (三)考核知识点 经济学、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比较。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资源、稀缺性、市场经济 (2)领会: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研究方法; 管理学特征与研究方法; 管理学、经济学与相关学科比较。 第一章 供求的一般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需求与供给弹性;了解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掌握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掌握需求、供给的概念以及供求定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的概念 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的概念 二、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市场价格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三、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供求弹性 一、需求弹性 二、供给弹性 第五节 蛛网理论 一、蛛网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蛛网的三种情况 (三)考核知识点 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市场价格;供求弹性;蛛网理论。 (四)考核要求 (1)识记: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2)领会: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3)应用: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供求弹性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了解消费者如何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决定购买消费品的数量;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理论价值;了解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价格效应,及其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效用理论 一、效用的概念 二、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三、边际效用 第二节 消费者均衡与消费者剩余 一、消费者均衡 二、消费者剩余 第三节 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一、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二、价格效应与商品的性质 三、消费者需求曲线推导 四、理论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效用理论,即序数效用、基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即预算线、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消费者剩余理论;商品的价格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即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价格效应。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预算线、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2)领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消费者均衡的形成;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类型与商品性质。 (3)应用:利用消费者均衡推导需求曲线;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 生产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函数、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的定义和它们几何图形的特征;了解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变化的三个阶段,明确理性的厂商应该选择在哪个阶段进行生产;了解生产者均衡的条件;了解当要素价格固定不变时,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了解成本的概念、种类;了解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构成;了解厂商取得最大利润的条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产理论概述 一、生产函数 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四、生产者均衡 五、生产规模的报酬 第二节 成本理论 一、成本的含义 二、厂商的短期成本 三、厂商的长期成本 四、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五、理论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生产函数理论;等成本线、等产量线及厂商均衡理论;生产有效性理论及最优生产区间;总成本、边际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等成本理论;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生产函数、边际产量、等产量线、等成本线、机会成本、边际收益 (2)领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等产量线的特点; 生产者均衡的形成; 厂商的各种短期成本及其相互关系; 厂商的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3)应用: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第四章 市场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划分市场类型的基本标准及市场的基本类型;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厂商需求曲线的特点及短期供给曲线的确定;了解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及实现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了解实现完全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及主要模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的含义和特点 一、完全竞争市场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 四、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曲线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的区别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 二、寡头垄断市场 (三)考核知识点 划分市场的标准;完全竞争的概念以及达到市场均衡的条件;完全垄断的概念以及达到市场均衡的条件;垄断竞争的概念以及达到市场均衡的条件;寡头垄断的概念以及达到市场均衡的条件。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2)领会: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及短期供给曲线的确定;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垄断竞争厂商实现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 完全垄断厂商实现均衡的条件;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模型。 (3)应用:短期中厂商存在亏损而继续生产的经济原因; 对各种不同市场的评价。 第五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要素市场的概念、结构和特征;理解要素市场的均衡的条件;理解使用生产要素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掌握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润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边际生产力 一、要素市场 二、完全竞争企业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三、边际生产力理论 四、利润最大化的两个条件 第二节 市场要素均衡与收入分配 一、厂商的要素需求 二、要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三、买方垄断的要素市场 四、收入分配 第三节 工资、利息、租金与利润 一、劳动市场与工资 二、地租理论 三、利息理论 四、利润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要素市场的概念、结构和特征;要素市场的均衡的条件;使用生产要素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不同市场结构下工资的确定;地租、利息、利润理论。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要素市场、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经济租金 (2)领会: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不同市场结构下工资的确定; 租金、准租金与经济租金; 长期消费决策与利息理论; 超额利润的来源。 (3)应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分析收入分配状况中的应用;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 第六章 市场缺陷与政府作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了解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与内容;理解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掌握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手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一、局部均衡分析 二、一般均衡分析 三、一般均衡模型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 一、古典福利经济学 二、现代福利经济学 第三节 市场缺陷与政府作用概述 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二、政府的经济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缺陷与政府作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市场缺陷、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公共产品 (2)领会: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区别; 一般均衡的经济含义;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现代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 (3)应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因、手段和效果。 第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掌握货币政策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政府行为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及其类型 三、供给管理政策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目标 二、财政政策工具 三、财政政策分类 四、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考核知识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政策、政府投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再贴现、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 (2)领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供给管理政策; 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3)应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应用。 第八章 管理者与管理职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理解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扮演角色的差异性;理解道德标准的判断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管理者的类型与管理职能 一、管理工作与管理者 二、管理者类型 三、管理职能 第二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管理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二、管理技能 第三节 道德和社会责任 一、道德概述 二、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三、社会责任概述 四、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三)考核知识点 管理者的类型、素质和管理者的角色;四大管理职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2)领会: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管理着必须具备的技能;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3)应用: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九章 计划与控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划的性质和类型;了解计划的编制过程;了解控制的要素和类型;理解控制方法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计划的构成与作用 一、计划的概念与性质 二、计划的类型及层次 三、计划的作用 第二节 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一、计划编制过程 二、计划的执行与调整 第三节 控制的功能及类型 一、控制的概念 二、控制的要素 三、控制的功能及类型 第四节 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预算控制 二、生产控制 三、其他控制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计划的内涵及目的作用;计划的编制过程以及执行与调整;控制的要素、功能和类型;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战略计划、作业计划、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 (2)领会:计划的概念与性质; 计划的类型及层次; 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控制的要素; 控制的功能及类型; 控制技术与方法。 第十章 组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组织设计的有关概念和组织设计的原则;掌握职权的概念、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的形态;了解职务设计的几种基本方式以及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掌握组织变革的动因、目标和程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 二、组织设计 三、组织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职权设计与组织结构 一、职权设计 二、组织结构设计 三、组织结构的形态 第三节 人事安排与人员配备 一、职务设计 二、人员配备的任务和原则 第四节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一、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二、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三、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四、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三)考核知识点 组织设计的有关概念和组织设计原则;职权与组织结构的设计;人事安排与人员的合理配备;组织文化的塑造和组织变革的规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集权、分权 (2)领会:组织设计的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 组织结构的形态; 人员配备的任务和原则;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功能; 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3)应用:企业文化建设。 第十一章 领导与决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领导的作用、领导者技能和领导者行为理论;了解领导者处事、待人的方法艺术;掌握决策的概念、要素和决策的类型;了解决策的阶段过程;掌握不同决策方法的实际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领导者特质、技能与行为 一、领导的内涵 二、领导者特质 三、领导者技能 四、领导者行为 第二节 领导者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处事的方法艺术 二、待人的方法艺术 第三节 决策及其类型 一、决策及其要素 二、决策类型 第四节 决策过程与方法 一、决策过程 二、决策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领导的内涵和领导者行为理论;领导的方法与艺术;领导者决策及其类型;决策方法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领导者行为、管理决策、公共决策、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理性决策、行为决策 (2)领会:领导的作用; 领导者技能; 领导者管理的主要方法; 决策的要素与类型; 决策过程。 (3)应用:决策方法的应用。 三、自学教材 《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孙可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四、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的( ) 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2.制定计划的第一部步是( ) A.研究过去 B.确定目标 C.分析现在 D.制定预算 二、填空题 1.分析消费者均衡的两条重要曲线是 和 。 2.最重要的管理者素质是 。 三、名词解释 1.资源配置 2.市场失灵 四、计算题 1.假设某厂商的需求函数为Q=200-2P,总成本函数为TC=1 200+0.5Q2,求: (1)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价格。 (2)最大利润。 五、简答题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2.供给管理政策有哪些? 六、论述题 1.试比较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 2.试述企业文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