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阅读全文

中国式留学之谜:哈佛大学为什么开除中国学生?

[ 作者: 方舟教育 | 时间:2017/12/29 | 浏览:2171次 ]
[ 关键词:中国式留学之谜:哈佛大学为什么开除中国学生?]

哈佛开除中国学生事件中,我们能看到世界名校的价值和底线,同时也开始反思中国式留学的根源和解决方案。640.webp (15).jpg

中国出国留学市场上,有些机构的VIP服务声称,交够服务费,就保证进入世界名校。

在“钱说话”(Money talks)的世界,这种交易是可能的。靠金钱、权势、手段通往名校,让我觉得不耻,不耻于教育的庸俗化。

而与此同时,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部分世界名校,开始加大驱逐(开除)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的中国学生的力度,特别是新入校的学生。

美国名校的举动,让我看到了教育名牌真正的价值和底线!

640.webp (16).jpg

不过,也产生了更大的疑问:中国学生一向被标榜为“勤奋好学”、“聪慧睿智”,怎么也出问题了?

我的一位英国同事不无忧虑地提到,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时,完全不具备“学术文化”素养。

他们上课一般只会看手机,不回答问题、不参与讨论、不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课下不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加入社团活动,对他们而言,留学只是一个位置的移动,而他们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这位同行对此产生的疑惑点到了咱们中国人的痛处。

640.webp (17).jpg


“按照录取要求,他们的雅思成绩应该是6.5分以上,而且实际上有不少中国学生在7分以上,可是课堂上我提问的时候,总感觉这些学生听不懂我的问题,即使听懂了,他们的口语表达无法令人满意,写作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很难读懂,不符合学术写作的要求……”

雅思英语的高分似乎只是“皇帝的新衣”,一到听课、发言、讨论的时候,我们“四六级”的老底就暴露出来了,只知道乱点头,头脑中的英译中和中译英乱成一团,开始“不着四六”了。

这些多年来没有多少改观的问题,姑且概括为中国式留学!其实,本质上是中国应试教育后遗症的海外延续。

追根溯源,中国式留学并不是留学时才产生的,而是国内中小学时期教育问题的映射,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应邀来到正处于特殊时期的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纪录片。

640.webp (19).jpg

这部曾被长期禁放的纪实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当时来华访问的外国友人参观了上海的中学,很多学生在参加课余举办的音乐兴趣班。这些外国人中的音乐专家发现,兴趣班里,越是年龄小的中国孩子,越能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甚至超过了同年龄段的外国学生,而高年级的中国学生却莫名其妙地变得刻板而平庸。

四十多年过去了,“伤仲永”的故事仍然不停地在身边放映。当教育倒向以考试为核心、甚至唯一标准的功利目的时,曾经的兴趣空间被严重挤压了,代之以不计其数的作业和试卷。

回到国内成为中国院士的杨振宁教授,让人惊讶地这样评价中国教育:“中国的教育不比美国的差,而是比美国的好。在中国不是念得最好的小孩,到美国中学、大学去念书,都会变成佼佼者,这说明中国的教育不错,确实压力很大,可是有效果。”

长期在海外生活的杨教授只看到了国内学生在国外表现优异的表象,却没有发现中国学生在国内外表现有差异,恰恰说明了中国教育功利化对学生潜力的压制——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力。

640.webp (20).jpg

看到网上报道的高考后中国学生肆无忌惮地把书撕得粉碎、借此发泄的场景,我突然想到多年前一位中国的奥运冠军,她在接受采访时痛不欲生地说,再也不想练下去了!

功利的教育让学生远离学习,体制下的苛责让工作变成挣脱不掉的梦魇。

如果教育只是为了找个工作、当个顺民,工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凑合活着,还谈什么兴趣、论什么尊严?

如果教化变成了奴役,教育变成附属于政治的工具,社会还说什么创新、道什么进步?

此时,教育与文化彻底脱钩了,没有文化感的教育,简直变成了酷刑!

在功利目的的重压下,中国学生失去了积极回答问题的灵性;在以老师为教学核心的课堂上,他们的演讲能力没有最大程度地释放;长期浸泡在英语语法和阅读题目中,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在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凋零了。

640.webp (21).jpg

当我在中国西南一个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做英国教育推广时,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踊跃地回答外教的问题,而到了高三这边,英国老师的讲课应者寥寥,高三学生迷茫的眼神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班主任悄悄告诉我,当地高考的英语听力取消了,学生已经两年没有“听”英语了。

与之相反的例子发生在大约二十五六年前。我喜欢英语是从初中开始,那时的启蒙导师冯老师,鼓励班里的同学在英语方面多听、多说,她经常带大家去语音教室上听力课和口语课。她还在暑假组织我们与来华的美国夏威夷某中学的同龄学生互动,当时我们与美国学生同住在一个宾馆里,天天在课堂中、公园里、晚会上英语聊天沟通。冯老师的教法到现在仍然是先进的,这种超前的意识一直激励我用英语交流。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开放的,以此激发人的兴趣点,扩展兴趣的广度和深度。

留学的层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取得学位的功利阶段,而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增强留学的文化存在感。而达到这一高度,功夫还在国内教育的改革、创新。


[上一篇]重大变革,住建部发布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征… [下一篇]北大教授吐真言:孩子写作业磨蹭,就得用这9…

快速导航

淘宝官方旗舰店 在线报名 学员登录 在线提问

热点新闻

·只交钱就能评职称?你在网上查到的这些证书是…
·云联惠传销分子写信给中央“给党中央和中央政…
·关于学历你想知道和我要告诉你的
·函授大专
·学历真的有用吗?到底有哪些作用?

推荐新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