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阅读全文

中国人为什么不把抄袭当回事?丨文化观察

[ 作者: 方舟教育 | 时间:2017/12/27 | 浏览:2207次 ]
[ 关键词:中国人为什么不把抄袭当回事?丨文化观察]

中国人为什么不把抄袭当回事?丨文化观察

近日有这样一则新闻:《东北师大两篇硕士论文雷同 系出同门相差一届》。两个同门师兄弟,在一个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论文几乎一样,连笔误都照抄。不用说,这又是一起论文抄袭事件。这类事件在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高校学术尊严面临挑战。


然而,另一个现象或许跟更多人相关。在上述新闻下边的跟帖中,多达1/3的跟帖却都是为抄袭辩白,并谴责记者“多管闲事”的。


其中,点赞数最多的跟帖是这样写的:


“闲的蛋疼,让人安安静静的毕业不就行了。那么多本论文有几个是有用的,最后不都是卖了废品”?


联想到公众之前对郭敬明抄袭事件的宽容,对唐骏等人学历造假问题的纵容,这个问题就不小了。


640 (1).jpg

一方面是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公众对抄袭问题见怪不怪,不当回事。当“抄袭有理,剽窃无罪”成为很多人默认的心理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种脑回路是怎么形成的呢?


当今社会盛行“结果导向论”,人们普遍不在意过程的正义性


有关抄袭,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可能就是郭敬明的了。早在2004年,还是上海大学学生的郭敬明以一部《梦里花落知多少》红遍文坛,成为最火的青春文学作家。然而不久就有人发现,其中情节走向、人物姓名等大量与早先出版的另一部作品——庄羽的《圈里圈外》雷同。

640.webp (10).jpg

后来庄羽状告郭敬明,法院裁定郭敬明抄袭事实成立,赔偿20万元并公开道歉。


后来,郭敬明赔了钱,但一直拒不道歉。再后来,郭敬明事业一路顺风顺水,发展至今,已成中国80后最具代表性的偶像,从大学肄业生到亿万富翁的奋斗故事激励着当下的年轻人;而庄羽则没什么人提起了。


从郭敬明的经历来看,他并没有因为抄袭事件而影响职业发展。法院刚判决时,他的粉丝就为他辩护:“我们小四‘改编’得好,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看。庄羽的书之前就有了,怎么一直没人看呢?”


后来当他凭借《小时代》系列电影成为票房数亿的大导演时,支持者更是把他捧为当代罕见的不拼爹不靠背景,靠自己奋斗成功的励志偶像。

640.webp (11).jpg

诚然,郭敬明确实做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商业成就。但他的支持者所持的论调,则是典型的“结果导向论”——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只要小说好看,管你是不是抄的?只要能挣到钱,管你钱来得正当不正当。


这种观点大概来自于改革开放之初的“黑猫白猫论”。彼时中国刚从十年浩劫中解脱出来,百废待兴,亟需快速发展。在那个时期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的论调,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密切相关,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


而且当时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不考虑语境,单独提出这句话作为行为准则,也是不可取的。然而,类似的事例却一再发生。


与抄袭相类似的还有学历造假问题。2010年,被称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的唐骏爆出了“学历门”事件。


方舟子以多项证据指出唐骏的“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造假,后来唐骏说自己的确拿过博士学位,只是没那么好,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再之后方舟子又查出这家大学是一家卖文凭的“野鸡大学”。


640.webp (12).jpg

唐骏的经历,以及他的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让很多年轻人成为他的粉丝


唐骏后来道歉,承认了自己学历造假,但出了一本名为《我还年轻,我还可以重新出发》的书,大意就是我虽然学历有问题,但有能力,也还年轻,我还是棒棒哒。


那次事件中,很多人对唐骏学历造假的问题不屑一顾,认为不管学历真假,人家真的凭能力做成了事,这就够了。如以下这种评论并不少——

640 (2).jpg

反而打假的方舟子倒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不给人留活路”、“到处乱咬”、“闲得没事吃饱了撑的”、“不善良”,种种负面评论堆积到他身上。这一点其后的质疑韩寒文章抄袭、质疑崔永元对转基因的判断等事件中,越发明显地扩大。


反对方舟子的人几乎都有一致的口径:虽然xx怎么怎么地(抄袭、造假、伪科学等)了,但那又如何?毕竟他成功了,激励了我努力奋斗。我相信光明一定在前方!方舟子傻X不解释!


通过几次事件不难发现,结果导向,不问程序和过程的正义性,这种观点在中国人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而受这些榜样影响并最终真的成功了的人,又会影响下一批人。这个循环已然形成。


计划经济时代重视理工科的思维仍在 

漠视文科的重要性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上述例子的一个共性:无论是东北师大论文抄袭,还是郭敬明、韩寒的文章抄袭,都是属于文科范围的事。至于理工科范围内的事,大家只有争议(方舟子、崔永元之争),却很少对抄袭宽容。这跟几十年来的重理工轻文科的风气密切相关。


从清末开始,中国就开始尝试文理分科,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民国政府在1912年取消了中学文理分科,实行通识教育。此后虽有反复,但不分科是常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高中阶段是不分文理科的。


640.webp (13).jpg

资料图:蔡元培


1949年后,各类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在高等教育中引进了苏联老大哥的“专业化”模式,从中学开始就把学生分为文理科,以便提高培养效率。19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中,将同类专业院校合并为专业学院,设立了一大批工科院校,使教育体制适应计划经济,为工业化培养人才。


像北大、清华以前都是综合性大学,在那次调整后变为北大偏文科、清华偏工科的模式。而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也在那次调整中被拆解消失。


在那样一个为“两弹一星”勒紧裤腰带的年代,科技类人才缺口极大,理工科自然就比文科重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解放后有一大批留美留欧科学家归国,但很少有文科类专家归国的原因。


慢慢地,一句俗语流传开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与此同时,另一句话也流传甚广:“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两句话非常深刻地把人们心底里对于文理科的偏见呈现了出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理工科事关国运,学好了这些,上可报效祖国,下可找好工作,所以一定要学好。而文科本身的重要性都已被否定,抄不抄袭就更不重要了。


640.webp (14).jpg

上图为一则2013年底的新闻中的配图。在就业的压力之下,重理工轻文科的风气在今天依然普遍存在。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虽然文理科的偏见已比计划经济时代好多了,但遗毒仍在。在很多地方,聪明的高中生依然是把理科当做第一选择,而学文科通常被视为脑子不够用的表现。“笨人才学文科”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确容易出现“文科论文抄袭无所谓,混个文凭呗”这种论调。


相关制度有漏洞 抄袭所得到的利益远大于被发现后受的惩罚


在本文开头那起论文抄袭事件中,最令人诧异的是两篇雷同论文系出同门,是由同一位导师执导的。也就是说,这位导师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学生在干什么,只要稍有劝阻之心,学生肯定不敢这么干,要抄也得换一家抄。如此这般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得通:导师指使学生抄的。


导师为什么有这个胆子,不怕被人揭穿吗?其实看一看论文发表时间就能明白。此次被揭发的这两篇雷同论文,分别是2005届和2006届的学生写的。


这就满足了两个条件:1.两篇论文发表间隔时间短;2.两篇的发表时间距今很久(10年)。这两个条件对构成抄袭新闻缺一不可。


首先,硕士、博士论文被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论文库收录,需要一定的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十几年,平均时间要在一年以上。


也就是说,当2006年的毕业生写论文时,2005年那拨论文绝大多数还没被收录,即使全文照抄也几乎不会被“查重”等手段发现,这就给钻空子的人以可乘之机。


其次,今年已经是2016年,那两篇写于2005/2006年的论文都已被论文库收录,所以当记者在万方数据库搜索时,这两篇雷同论文就露馅了,于是证据确凿,一篇有关论文抄袭的新闻就诞生了。

640 (3).jpg

在百度上搜索“论文抄袭”,前三个结果都是广告,主要业务是让你既能抄袭又不被逮住


导师、学生联手导演这起论文抄袭事件,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不怕。除了在某些网友眼中“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记者,几乎不会有人去查十年前的论文抄袭问题,这种事露陷的概率极低;即便如今真的被揭发出来,涉事学生的学位被取消,那他也已经用这个硕士学位在职场打拼了十年,早已到了用能力而不是学历找工作的阶段了。


换句话说,学位在职场的敲门砖作用已经用过了,没学位也无所谓了。


而放眼整个文字写作行业,你会发现抄袭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大。在文化部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中,第15条有个叫“适当引用”的条款,规定“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但专题评论文章和古体诗词除外。”


这一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好掌握,比如古装剧A涉嫌抄袭另一部剧B,但B中主人公吟诵的古诗词也被A抄走了,这个算不算抄袭呢?很难讲。于是,有人就钻了这个空子。


2015年闹得飞飞扬扬的于正抄袭琼瑶事件中,于正曾经的合作者就披露过于正教给他的抄袭大法:“抄袭只要不超过20%就没事,比如你把20集戏全抄了,但只要扩充到100集,法院就不会追究。”

640.webp (15).jpg

琼瑶(图左)诉于正(图右)抄袭案,虽然胜诉,但对抄袭者于正并没有什么影响。


那次琼瑶诉于正抄袭的案件,以琼瑶胜诉告终。但那又如何?琼瑶还是制片商眼中的过气老作家,于正依旧是娱乐圈当红编剧、制作人,赔给琼瑶那点钱,比他拍一部戏挣的钱少多了。而这还是极少数的抄袭成立的案件,多数情况是被抄袭者苦于各种因素而忍气吞声,抄袭者逍遥法外继续挣大钱。


对抄袭者惩处不利,以及制度上的缺失,造成了抄袭者得利,被抄者无奈的局面。如此“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现状,不抄袭的人会被叫做傻帽吧。


结语 中国人对抄袭行为的宽容,其中有明显的“成功学”的影子。在当前社会,无论通过什么手段,经历过什么波折,只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会被多数人认可。随后他们会登上舞台,成为“人生导师”,告诉大家“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其实,舞台上通过抄袭成功的人并不可怕,在台下渴望成功的那一双双眼睛,才是真正可怕的。


[上一篇]180万人被分流 这些企业将淘汰 [下一篇]方舟自考主推大学--南京大学入中国一流大学…

快速导航

淘宝官方旗舰店 在线报名 学员登录 在线提问

热点新闻

·只交钱就能评职称?你在网上查到的这些证书是…
·云联惠传销分子写信给中央“给党中央和中央政…
·关于学历你想知道和我要告诉你的
·函授大专
·学历真的有用吗?到底有哪些作用?

推荐新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