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弊现象缘何“春风吹又生”? 围绕高考产生的违规操作问题屡禁不止,媒体总结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现有处罚措施不到位,违规成本过低;其次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令公众对成绩的崇拜有增无减。 现有处罚措施不到位难以起到震慑作用。《检察日报》指出,江西替考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未被发现的黑色替考产业链令人担忧。面对黑色替考产业链,现有的处罚措施却并不给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余雅风称,时至今日,我国仍没有出台专门规范考试行为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法规对行政管理人员、考务工作人员、监考人员以及考生的处理大都为短期的行政处分,处罚力度普遍偏低,难以对作弊者起到震慑作用。 “一考定终身”导致成绩崇拜有增无减。光明网评论称,虽说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但是,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面前,高考的重要性不容小视。高考成绩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身上一道难以摆脱的紧箍。高考成绩还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硬指标。 二、 标本兼治 整顿作弊乱象 对于如何遏制替考等高考作弊现象,媒体提出五点建议:首先要加大处罚力度,教育界人士、法律界人士均认为“替考入刑”迫在眉睫;其次是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监管不能缺失;三是严查教育系统内部人员参与作弊问题;四是遏制网络售卖作弊工具、提供作弊信息等行为;五是加快高考改革步伐,拓宽人才选拔渠道。 斩断替考利益链,捍卫高考公平。《人民日报》在《斩断“替考”的利益链》一文中指出,正是当地存在高考组织、监管等方面的漏洞,在分数、金钱等诱惑之下,一条隐于高考洪流之下的利益链才有了生存土壤。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表示,打击替考,惩防并举。除了击破各个利益环节,更须清理替考滋生的温床,最大程度捍卫高考尊严。 “替考入刑”需加快步伐。《检察日报》文章称,近年来呼唤“替考入刑”的声音不绝于耳,也曾有检察官提出应增设“非法组织替考罪”。今年再次出现的替考事件又一次印证了入刑的必要性,重典治乱,正当其时。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黄华生认为,将替考组织者上升到刑事犯罪的高度进行打击,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相关监管部门应主动作为。中国经济网文章指出,严查高考替考,与打虎拍蝇一样事关国计民生。因而,监管不能“睁眼瞎”,不能老得靠“记者报案”再来查处,而是必须主动作为。 《新京报》在《江西替考事件背后有关制度形同摆设》一文中强调,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介入,通过分析归纳高考替考发生的原因,对于各地防范高考替考的制度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 多措并举遏制教育系统内部人员参与作弊。《中国青年报》就如何防止教育系统内部人员参与作弊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针对管理中存在的疏漏,通过建立、完善制约机制、监督机制加以修补;二是对于所有国家考试的作弊,应一律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三是要加大对考务(组考、监考、巡考)人员涉及作弊的处罚力度。 对网络售卖作弊工具、为作弊支招的现象须“零容忍”。新华网报道称,通过网络检索发现,不少网站都在公开叫卖类似无线电耳机、针孔摄像头、指纹套等“作弊神器”。 专家建议,加强社会诚信氛围营造,对于网络公开叫卖作弊工具、“贴吧”公然为学生作弊支招的现象应该“零容忍”,接到举报及时清理整顿。 高考制度改到深处是公平。光明网题为《从河南到江西,替考何时休?》的文章认为,教育部除了严查替考事件,增强试卷保密措施与监考技术手段,加强考点监管,保证高考诚信度以外,更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并通过多种手段淡化高考情结,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改革教育政绩评价体系,改变学校、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教育观、政绩观。 三、网民观点解析 高达65%的网民对替考等作弊行为表示愤慨,认为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过半数的网民怀疑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内鬼”,呼吁相关部门深挖严查;五成的网民表示,严惩替考者的同时,还要处罚始作俑者——被替考者;近五成网民强调“替考入刑”是大势所趋;三成网民认为教育、公安等部门应主动作为,不能依赖媒体曝光;还有部分网民建议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改变人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的现状。
|